2006-05-31

端午

端午節前的半個月,母親就開始忙著包粽子,因為親朋好友都央著她做。能這麼俐落的包著這種台灣南方傳統的月桃葉粽子,也樂意大方的為親友忙碌上好一陣的,諸親友間無出其右者。

母親為人和善慷慨,是親友間出了名的。這和她是八個兄弟姐妹的老大有關,他自認沒什麼大作為,只能在這些生活的細節上照應大家。照例在端午時被叫回老家拿粽子,回程就要擔負起分送的重責大任,親家的、阿姨的…除了粽子還有應節的鮮竹筍、土芒果、甚至粽子的沾醬,分類打包,面面俱到。母親的幹練被傳統束縛在貧瘠的鄉土裡。

母親邊為我打開一枚粽子,邊說明天還要替鄰居某某包個幾串,看著盤子裡晶瑩剔透的粽子,發現從來沒有看過這麼美麗的立體幾何物形!

2006-05-22

找史溫侯喝下午茶

在國際文化資產日的前一天,跟隨眾人到西子灣前清打狗英國領事館喝下午茶。準確的說,我是為著史溫侯來的,帶著對博物學家的敬意而來。

如果把柴山看成是隻大獼猴(google earth就標示著Ape Hill),這老建築就像放在它尾巴上的一個火柴盒,突兀又獨特,孤傲且自大得像大英帝國,這種帶著強烈情境表達的影響力,我喜歡!

居高臨下,先用相機的褐色特效給港口取個景,暗示性的把自己給框進歷史時光-slow down!只是咖啡屋的服務卻來得忒快,眾人嘩然聲中,好不容易凝聚的心境只得悄然退場。放眼四望,以咖啡吧台為核心,咖啡桌填滿了四週戶外空間,包圍了整個建築並伸入屋內,幾乎滿座的聚集人氣與初夏的溼熱空氣一樣的騷然浮動。

國內近來所謂的咖啡屋頗為風行,都市中到處可見,觀光景點更是不可或缺,連公路旁都有活動咖啡車游走留連。顯然大家對飲用咖啡(現已延伸包含了西式的茶飲)所形成的生活品味有某種特殊期待,由物而物化,希望單純的飲料能成為意境的觸媒,咖啡屋就成為提供氣氛,創造情境的舞台。不過,當前咖啡屋裡的消費者,大都滿足於純粹物質層面的享受,也就忽略了物化後精神層面的感受,如此咖啡屋恐將變成滿足食慾場所的眾多選項之一而已。

坐在歷史建築的懷裡,我想像著,藉著茶與咖啡的氣味導引,讓交談聲不逾越柴山風聲般的恬靜,讓心思有著貼近歷史與建築時空的知性,應該是擁抱這個歷史景點的悠然品味!

我在熱鬧的聲浪中載浮載沉,努力的嘗試把心靈焦點投射在史溫侯身上,想像他如何以博物學者的眼光打量這塊土地?想像他怎樣觀察柴山的獼猴?想像他是否和我站在同一位置俯視著腳下的港口?但是都聚焦模糊,只得起身走了一回,在消費歷史的群眾中尋覓著。正要頹然入座,驀然回首:看到拱門後陰影下的平板身影。

當年的史溫侯應該很期待在這裡愉快的喝著下午茶吧?在他離開後一年這棟建築才得為英國領事館。一百四十多年前的他錯過在這裡喝下午茶,而在這溫暖潮濕的午后我也感受不著他的氣息,當然時空遠隔,本就癡人遐想。但我還是確信,如果我能虔心的浸入此時此地的品味時,就可和史溫侯一起神遊,渡過山海交會的迷人下午時光!

註:史溫侯(Robert Swinhoe, 1836~1877,或譯為斯文豪),漢名郇和, 1864年8月派赴高雄(打狗)開設英國領事館,隔年擢昇為領事,1866年3月因派任為廈門領事離開台灣。英國領事館遷移至當時的天利行洋樓(MacPhail & Co.)現址,則是在他離開後一年的1867年才實現。在1860至1866年任職台灣期間,他發現很多的動植物種,最重大的發現是1865年打狗山(今高雄柴山)上的台灣獼猴,當時送了一對回英國倫敦,經比對後確認是台灣特有種,就將台灣獼猴命名為Formosan rock-monkey,台灣獼猴也因史溫侯的發現而登上國際舞台。

2006-05-16

科學馬戲團



連續忙了三天,把運動科學巡迴展給移展到屏東來了,今天正式展出。今年的第一個颱風珍珠(CHANCHU)正在西南邊海上前進著,濕悶的空氣隱然有著人群哄然的氣息。

去年巡迴了三場,先是在六月初夏燠熱的台北展出首場,然後在八月焚風驟起的台東接續第二場,最後趕在十月冬季強風來臨前的澎湖展出最後一場。展出的內容大都一樣,但是不一樣的三座城鎮、三種氣候、三樣風情。要是有流浪的浪漫情懷,就更能享受嚴肅工作外的特殊情調,我一直把這樣的際遇當成是博物館特給的恩寵。

屏東,熟悉又陌生的城市,就在展場的旁邊,正好有一家滿庭綠意的咖啡店。香氣與水霧的烘托氛圍中,短暫的午后時光,恣意的讓自己浸入這個城市的生活裡。

以此為2006年5月18日的世界博物館日註記。

2006-05-05

年輕的夢

今天下午和高師大「博物館探索」課程學生,討論博物館建築課題,主要內容是:

一、博物館建築的樣式
二、博物館建築的意義
三、博物館建築的基本需求
四、博物館建築規劃的基本原則

博物館就是教室,師生同參互益。

2006-05-01

名利與公器

四月份BACKPACKER雜誌有一個網路調查,題旨是:(美國)國家公園是否應該出售公園設施的命名權?

國家公園裡的設施,例如劇場、展示廳、房舍、座椅等,接受企業捐助設立,並將這些財產冠上捐助者名號,贊成與否?正反雙方各以不同立論盡抒己見。

贊成者以有利於國家公園建設為基調,認為利用企業力量可以達到國家公園本身無法企及的完美層次,並以有品味的博物館捐助模式作法來化除對環境傷害或庸俗化的疑慮。反對者以維護美國傳承為立場,直指國家公園是特殊的歷史與文化表徵,不可與一般混淆並論,捐助者要有為善不需人知的心態和品味,國家公園出售命名權不是解決經費短缺之道。

從這個爭論話題來觀察國內公立博物館近年來對所謂社會資源的運用:正處於發展階段的我國博物館事業,現在正需要更多資源的挹注,但由於政府對公立博物館的年度預算逐年縮減,這現象好比是對正在發育期的青少年,減少他必須吸取的營養一樣。博物館因而轉向尋求各方社會資源,無論人力、物力、財力多多益善,這對博物館的發展應是正面的意義。依現況觀察,博物館在接受社會資源的心態雖開放,但做法還算保守,至少尚未見到出售命名權之爭論。但令人關心的是開放心態的背後,到底存在著如何的博物館理論思維?最不願意見到的結果,就是在博物館成長階段,由於缺乏主見加上外力左右,導致博物館失去成就歷史定位的機會。

60年代,IBM在全世界開始步入資訊化社會的當時,捐贈一個科學展示「Mathematica」給博物館,這是博物館接受企業贊助的成功例子,或可提供思考這個問題的進路。

「Mathematic」是將抽象數學轉化為具象實體的科學展示,由IBM贊助,1961年開始在洛杉磯加州科學中心展出,後又複製兩套分別安置在波士頓及亞特蘭大,一直展出到1998年,歷37個寒暑,是美國運作最久的常態性科學展示。IBM雖是贊助者,但並不要求做出一個IBM樣板的展示,它不是產品展示,而是提供一個兼具知識、趣味、美感的精緻展覽,論其影響,甚至成為許多美國人在成長階段的一段美好學習經驗。這個捐贈案的核心理念在於,贊助者理解到未來它的產品是要提供給受教育的廣大群眾使用,因此(科學)知識的普及和提升,才符合贊助者遠程的企業利益,與其沾沾自喜於眼前名分與小利,不若高瞻遠矚的宏觀氣度與互利共贏的結果。「Mathematic」遂成展示經典。



網路調查的結果是:贊成27%,反對73%。